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章节目录 第149章 太子仁政,天下沸腾

作者:暗夜繁华落尽本书字数:K更新时间:
    郭天翊的意图很明显。

    无论是大学还是皇家军事学院,学子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政治觉悟。

    第一条,爱国是必须的。

    第二条,效忠皇权,这一点也不容置疑。

    自己建立两大学院,是为了给自己,给国家培养人才。

    而不是为了给党争提供便利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这些学子,都是自己的人。

    “殿下,此举可行。”阎希亮听完了郭天翊的计划,第一个站出来支持。

    其余朝臣们也纷纷附议。

    如今太子刚刚上位,拿出来的政策,就令他们刮目相看。

    天下士族豪绅固然多。

    但有这两大学院在,士族们岂会不乐意?

    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入仕途?

    但之前想要入仕途,也要有人举荐。

    历史上,士族门阀也不是一天就成立的。

    如今的大奉,最强大的就是那些藩王。

    可惜,经此一役,对朝廷有异心的藩王基本上都被消灭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,就是这些掌握着大部分社会资源的士族。

    郭天翊相信,有自己的政策,不会让士族做大的。

    古华夏的历史上,士族做大的例子数不胜数。

    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氏。

    他们就将士族门阀带向了顶峰,基本上朝廷里的官员都是他们的二代三代。

    这样下去,朝廷就被士族把控了。

    但是,有好的政策,也要有合适的人去执行。

    执行力不够,负责各级的人出现了问题,好政策甚至能带来相反的效果。

    古华夏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。

    朝廷许多时候是好意。

    但执行下去后,就变了味。

    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,做出许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也时常有之。

    当天。

    郭天翊的命令下达后,京城就开始执行政策。

    之前抄家灭族收获了许多钱财。

    这些钱,刚好用来修建两大学院。

    地点就在京城内。

    这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,将来亦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了后宫,奉景帝的妃子们都对郭天翊佩服不已,张太后亦是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。

    “这小子,的确有两把刷子。”

    “但想要快速消除门第之见,谈何容易?”

    张太后对郭天翊的政策没有异议,相反觉得郭天翊的政策非常有亮点。

    就是大学建立起来,各个学术派的人员担任老师后,难免会出问题。

    几天后。

    京城太子的仁政传遍了天下。

    车同轨,书同文,统一货币,统一度量衡,获得了广大群体的支持。

    最高兴的,莫过于商人阶级。

    大奉之前因为藩王能自己铸钱的缘故,他们来往南北的商人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正如郭天翊所说,有的地方,钱不值钱,因为铜钱里面掺杂了过多的东西。

    而有的地方,又有自己的货币,要交易还得先兑换货币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政策,他们以后再也不用这么麻烦了。

    各州府道的地方官亦是第一时间按照朝廷的指示来改革,一切都由朝廷给出的标准来执行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大学与皇家军事学院的消息,让无数胸怀大志的年轻人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但想要进入大学的门槛也极高。

    进入军事学院的门槛亦是高,不但要有政治觉悟,还得有相当扎实的文化课功底。

    郭天翊要的是文武全才,这样培养出的军官才足够优秀。

    原本一些人还想着不就是参军吗?

    结果看到要求后,傻眼了。

    没本事的,只能去军队当大头兵慢慢出头。

    有本事的,就可以去京城试一试。

    还有点,除了大学每年会提供一些免费的名额外,其余学子都要自费。

    且学费并不低。

    郭天翊不是大善人,不可能让国家一直出钱,那样的话财政迟早要出问题。

    学子自己出钱,就能保证学院的经费问题,也能自给自足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依旧有大把的人跃跃欲试。

    商人阶级原先想要入仕途根本就是天方夜谭,但现在他们看到了希望。

    谁不希望家中出个大官呢?

    那可是光耀门楣的事情。

    郭天翊的诸多政策虽然触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,但跟两大学院的好处比起来,这些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,甚至想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,工部将造纸术技术传到了各地后,各地的百姓都沸腾了。

    白纸以前可是稀罕玩意。

    上百文一张纸,谁也用不起。

    但现在各地都开始大批量地造纸,纸张的价格也变得亲民。

    这样的话,人人都能用得上纸。

    无论你是生意人,还是私塾的学子,甚至是衙门官僚,都离不开白纸。

    以前的竹简,制作麻烦,费时费力,还不易携带。

    白纸普及后,带动社会进步的效果是肉眼可见的。

    短短半月。

    京城这边两大学院就建造了个差不多。

    而阎希亮了整理了一份大学的教学老师名单交给了郭天翊。

    这里面的人,大部分都是由翰林院大学士组成。

    而且要学四书五经,各学术流派的老师都得够。

    但是问题依旧出现了。

    这些新上任的老师,聚集在一起就是吵吵,谁也不服谁。

    让负责统建学院的阎希亮头疼不已。

    这还没正式开校呢?

    若是开校了,将来还不得当着太子殿下的面吵吵?

    这样成何体统?

    “殿下,就是这样,各学术流派的人想要和平共处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啊....”阎希亮在东宫府衙看着郭天翊出声道。

    “丞相你可有办法?”

    郭天翊眉头微皱,有点能体会到古华夏为何要焚书坑儒了。

    这些文化人,极爱辩论。

    说好听点是百家争鸣,说难听点就是吵吵。

    争来争去,也争不出什么结果。

    阎希亮略微思索后,拱手道,“殿下,老臣倒是想到了一个人,此人本就是精通儒家道家法家的学术,且此人政治清明,可以胜任大学校长一职,还能压制这些老师们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“谁?”

    郭天翊来了兴趣,看着阎希亮问道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,的确是人才。

    精通各家所学,说是真正的大师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用来当校长,足以压制各学术流派的老师。

    似乎满朝上下,找不出这样的人啊?

    “殿下,说起来,此人还帮过殿下呢。”阎希亮笑呵呵道,“正是淮南公张中正,此人不结党营私,不贪财好色,乃是老臣心里真正的文人。”

    “准奏!”

    “立即派人请张中正进京担任大学校长一职。”

    “就算是绑,也要给本太子绑来。”

    郭天翊没有一丝犹豫就同意了。

    张中正虽说也是张家外戚,但却是真正明事理的人。

    当初在未央宫夜宴时,也是他第一个帮自己说话。

    是不是外戚,都不重要了,只因为他的人品无可挑剔。

    “诺!”

    “老臣这就安排。”

    阎希亮微微颔首,退了下去。

    百度直接搜索: "天晴书院" 看免费小说,没毛病!

    (www.tqshuyuan.net=天晴书院)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>> (快捷键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