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章节目录 第七十九章 你们高兴的太早了

作者:小耳朵是只猫本书字数:K更新时间:
    “父亲,方恩人说的并没有错。”

    朱标认真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孔子的父亲梁乞就是鲁国著名的大力士,可以力托城门而不倒。

    孔子最大限度的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基因,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到了二米多高。

    在那种乱世,周游诸国的时候从来没有吃过亏。

    战斗力不一般。

    堪称文成武就。

    哪里像后世的这些读书人这么垃圾。

    其实方世玉之所以说要恢复六艺,其实是暗藏私心的。

    炎黄古代的科举实在是太过于偏科了。

    一点也没有涉及关于理工方面的知识。

    从而导致炎黄屡次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会。

    引入传统的六艺,虽然不能重新把炎黄重文轻理的恶习给完全掰正过来,不过起码不至于那么偏科。

    至于今后怎么发展,那就尽人事听天命了。

    毕竟到了那个时候,自己都百年归天了,哪管他洪水滔天!

    “最后一个就是八股,意思就是让所有的士子们必须用统一的格式来答题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就最大限度上限制了那些士子们发挥的空间。”

    “所有的考生们用统一的格式来写文章,你就算是口绽莲花,考官们也完全没办法看出你是哪个理学流派的。”

    最后,方世玉抛出了八股文这个杀手锏。

    八股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章格式。

    每写一篇文章,需要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以及后股、束股这八大部分组成。

    不仅需要用孔子以及孟子的文风来写文章,而且还需要两两对仗,对士子行文约束,非常严谨。

    这样的好处,那就是以最大限度减少了士子们发挥的空间,让考官们无法辨别你是哪个流派的。

    虽然后世的人们曾说,八股文对思想的束缚非常大。

    不过方世玉认为这是无稽之谈。

    其实八股文只不过相当于后世公务员们写的范文罢了。

    哪里有什么约束。

    后世有那些打官腔打的不会说人话的,大明王朝也有王阳明这种开创了新学的一代宗师。

    “不错,不错,非常不错。”

    “有了这三道锦囊妙计,老夫我看今后还有哪个考官敢徇私舞弊。”

    听完方世玉说完了他的锦囊妙计后,朱元璋激动的连连拍手叫好。

    这几个方法贯彻下来,既弥补了北方士子的短处,又限制了南方士子的长处。

    这样做最大的好处,那就是可以抵消程朱理学各门派在科考上的影响。

    而且可以最大程度上做到了,科举的公平公正以及公开。

    本来在朱元璋心中几乎已经被判了死刑的科举,在这一刻重新回归。

    “有了恩人的这几个锦囊妙计,我大明王朝再也不会出现今日的闹剧了。”

    朱标也觉得,只要把方世玉这一套方法给使用出来后,将会彻底的平衡各方势力。

    “如果你们是这样想的话,那你们又错了。”

    看着朱元璋还有小祝他们心满意足的模样,方世玉有点不想打击他们,不愿意告诉他们残酷的事实真相。

    “这话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我说小方子,那些主意可都是你出的啊。”

    “难道你想啪啪啪打自己的脸吗?”

    朱元璋有些无语的询问道。

    老夫我都准备全权采用你的方案了。

    结果你突然跟我说,自己说出来的办法根本就没用。

    合着刚才你跟我说了半天,是完全在逗我玩是吧?

    你知不知道我是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?

    我很忙的!

    每天都有那么多功夫需要去处理。

    你以为我有很多闲工夫来陪你闹腾吗?

    看着朱元璋一脸不爽的模样,方世玉就知道他肯定又是误解自己了。

    “我说祝老头,你说你都一把年纪了,怎么脾气如此的暴躁?”

    “难道你就不能听我把话说完吗?”

    方世玉有些无语的说道。

    毕竟自己今后下南洋还得指望祝老头呢,可不能把他给弄生气了。

    听完方世玉说完好话后,朱元璋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生气了。

    于是他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,等着方世玉把话说完。

    “祝老头,就算当今陛下把本少爷刚才说的那些方案全都采纳了,也只是在短时间内缓和南北士子之间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随着时间慢慢变长,还是会出现南方士子独占鳌头的状况。”

    方世玉一边给朱元璋倒了一杯热茶,一边开口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是为什么?难道我大明王朝的文脉真的南移了,北方出不了状元吗?”

    朱元璋有些无语的询问道。

    旁边的太子也有些疑惑地看着方世玉。

    “这个嘛,你这一次倒是没有猜错,我大明王朝的文脉确实是南移了。

    出乎朱元璋的预料,方世玉居然肯定了朱元璋的想法。

    这下子让朱元璋彻底傻眼了。

    老夫只不过是随口一说。

    没有想到居然是真的。

    莫非朕的金口玉言灵验在这个方面了吗?

    “这是没办法的事情,谁让南方士子具备天时地利呢?”

    方世玉有些无语,然后跟朱元璋以及朱标解释了一番。

    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,还是因为经济所惹出来的幺蛾子。

    大明王朝正处于从农业社会朝着工商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。

    在农业方面,江南的土地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。

    就算今后大明王朝全面普及方世玉所贡献的那三大神物,可江南这边的土地收获也远远会高出北方。

    在东南沿海这一部分虽然土地贫瘠,不过商业却是十分发达。

    不少人从事手工行业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。

    无论是江南的农业还是东南沿海的手工业,都意味着中农或者市民阶层就可以供一个小孩子读书。

    可是在北方,恐怕只有一个小地主才能做到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南方士子的读书量和北方士子的读书量,就出现了天差地别的状况。

    南方读书人多,相应水平就会提高,在同等的条件下,金榜题名的概率会大大增加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因果论,无论当权者使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改变。

    除非让南北双方的经济拉平,不过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想法。

    “这,这该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。牛牛小说

    百度直接搜索: "天晴书院" 看免费小说,没毛病!

    (www.tqshuyuan.net=天晴书院)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>> (快捷键→)